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 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但是对于静脉炎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诱发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 PH 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静脉炎是在输液过程中常见发生,临床上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必须积极消除及减少引起静脉炎的各种因素。输液性静脉炎主要以预防为主,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人为本,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延长血管使用寿命,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但是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要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前了解输注药物的刺激性、PH 值等情况,详细询问病人的四肢外伤史,避免选择患肢置静脉留置针。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无菌透明胶粘贴的松紧以保证液体畅通为宜,视局部情况可 1-2 天更换 1 次,以保持穿刺点的无菌及其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为准则。
加强对输液病人的巡视,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的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组织坏死。输液处一旦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重新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