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加拿大预测28在线预测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坛文萃

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中医药文化学习心得

信息来源:科教部 赵传国 发布时间:2021-12-14 浏览次数:277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论述,其重要意义有三:一是全新、明确地界定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化复兴新时期的关键地位,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二是指出了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的积极意义,“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三是揭示了中医药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中,以医学为目的的解剖可追溯到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国古老的实证医学萌芽。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加快了西方医学科学的进程。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中国、印度和西方,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高峰诞生。《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中医学由于在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格局影响下,“重道轻器”衍生出的务虚倾向显著,“重体悟而疏实证”,缺少逻辑推理,致使中国的实证医学成就与西方医学差距甚大。

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中医经典是前人思想总结实际生活里发生的经验智慧,后人面对新的生活实际时,可以从经典中获得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对我们的启发很大,需要认真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更需要反复学习《易经》以及儒家、道家的经典内容,理顺中医思维,研究中医药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关系。

推崇中医,绝不意味着排斥西医。中医药文化的胸怀是博大宽广的,可以不断吸纳西医诊断治疗技术方法和药物,古代也有引入使用的海外异域药品的经验,现在可以使用的技术方法和药物更多。

深入推进西医中国化,适应中国人群体质和精神心理实际需求,引导和支持我国医学事业,增进人民群众对祖国医学、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中医经典、中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引导医学和民众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西为中用”,统筹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体系,切实解决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中医药学既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中医药学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基本观念、实质内容、思路方法、表述方式等方面,全面、系统、完整地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等,全面、系统、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成果。

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的同构性及其在实践层面体现的群众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中医药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也是中华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矛盾,以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日益彰显,需要警醒和反思。一方面,价值脱离了科学性的基础,导致价值性的异化,物欲主义、资本逻辑、极端利己主义等等凸显;另一方面,科学脱离了合理的价值性统摄,导致科学理性的异化,技术界的统治成为资本和各种极端利己主义满足私欲和私利的工具,从而贫富分化和断层、不平等现象加剧,以工业、科技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物质文明同以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和终极价值关怀为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对立愈加突出和尖锐。医学发展到今天,对很多疾病还是无能为力,医学科技进步与巨额医疗费、与生命价值意义的不同认识、分歧等,都需要认真思考。中西医各有特点,各有优势,然而西医之术回到中医之道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疾病是中医、西医共同的敌人,解除病痛是中医、西医永恒的课题。中西医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西医结合不是用西医的医理解释中医,不能用西医的框架和标准束缚中医。中西医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优势互补。

中医是几千年经验的累积,它的学术体系是这些累积的经验制定出来的治疗法则,是实践经验的传承,具有先天的循证医学特点。东西方文化在认知世界所呈现的思维取向是不同的,西方文化主要在空间上发展,中国文化主要是在时间上发展,这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必要的。西方科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物理学,整个西方科学,都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的传统科学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命科学,《黄帝内经》是代表。《黄帝内经》是以时间为主线的思维模式,虽然也有从空间维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如解剖学及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但主要承接了《周易》以时序为主体对宇宙与生命进行认识的思维视角,深入应用到各个方面,包括养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解读、对疾病发生的探索、以及诊断与治疗原则的确立等等。《黄帝内经》的时序范畴,包括昼夜、月相盈亏、四季、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六十年甲子等周期内容。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应用的思维方式有多种,但其最具有原创特质的思维无疑是象思维。而象思维亦是《周易》思维方式在《黄帝内经》中的延伸与应用。象思维,是《周易》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象思维模式的呈现,首先是卦象的形成,即是源自古人观察天地万象的结果,《易传·系辞下》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卦象是源自古代先贤观象取物,是针对世间瞬息万变的现象,进行抽提与总结,又再以的形式进行表达,说理的基本方式借助于自然事物的征象来完成,通过图像的方式来表达。《黄帝内经》承接《周易》象其所宜的思维模式,将象思维贯穿于《黄帝内经》对生命认识的始终,成为《黄帝内经》认识生命活动最核心、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包括内在脏腑生理功能的模拟、疾病发生的推演、诊断征象的表达、治疗思想以及养生原则的确定等等。所取之象,一是自然与社会征象,其中以天地为大象,应用最多最广,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借助天地阴阳推演人体阳气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阴阳的属性、地位、功能、运转趋势,推演人体阴阳,应用到各个领域。二是古代哲学抽提、形成的意象,包括五行、河图、洛书、卦象、干支等,王冰注: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可以物类推之,…” 

中医把阴阳二字作为一个纲领,它的含义很广泛且具有一切矛盾的普遍意义。在生理和病理上大致以所谓“阳”代表一切生理机能;以所谓“阴”代表人体内环境的体液。一切机能衰竭之疾患,中医统称“阳虚”;一切机能亢进之疾患中医统称“阳亢”;一切体液不足如贫血、脱水、腺体分泌减退等中医统称“阴虚”;一切体液过多、水分不能渗透吸收正常排泄如水肿等中医统称“阴盛”。其他,诸如在病理过程中,凡是表现机能亢进、兴奋,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可以叫作“阳”;凡是表现机能衰退、阻抑和具有消极情况的也都可以叫做“阴”。

《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型,把人体生命和宇宙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而且把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体看成一个整体,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天文地理有序地联系在一起,是天人合一、取像比类的思维模式产生的根源。 

除了医学外,《黄帝内经》还讲了天文、历法、物候、地理、心理、社会等各学科知识,但所有知识都是围绕“生命”展开的,充满了人生哲理,所以它是教人健康、快乐、长寿的生命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理论精华可以概括为“阴阳调和,五行致中”,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完全相通的,这种价值观影响了中医整体调和的思维方式。中医药最贴近百姓生活,通过体验中医药就能了解中医思维,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增强中医药文化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在健康信念、价值理念、人伦道德观念上凝聚共识,紧扣实现健康中国、民族复兴主题,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汇聚力量,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投入更大力量、更多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医是经验医学体系,对于疾病的认识完全从经验中观察归纳得来,是循证医学的先行者,然而常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推理论证而饱受诟病,有些说法,我们只能从其意而不能从其词,理论上的抽象与玄虚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语境来理解。

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

关于中医学习和思维,应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个重要论述,研读中医经典及其治疗体系,发掘祖国医学宝藏,运用中医整体观思维把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中医诊疗体系,充实和引领现代医学。

 

  • - 新闻中心 -
  • 形象理念
  • 医坛文萃